坦桑尼亚翻脸无情后,我国重视其他国家合作,结果它又来求和了
2025-03-19 17:12:50
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原型
提起阿庆嫂,50岁以上的人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她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主角,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她虽然是一位艺术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但也是来源于“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是江南千千万万抗日群众缩影,在常熟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就一共展示了8个“阿庆嫂”原型。主要有有朱凡、陈二妹、范惠琴、石雪珍等人。
朱凡,原名陆慧卿,祖籍宁波,复旦大学毕业。极富爱国热情的朱凡在初中时代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朱凡先后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难童教养所工作。20岁时,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先后任中共横泾区委书记、中共辛莫区委书记。朱凡当时的工作区域恰好是剧中人物胡传魁的原型胡肇汉经常活动的地区,胡肇汉初期是与新四军合作共同抗日的,后来投靠国军与新四军为敌,朱凡的确与胡肇汉合作和屡次展开“智斗”。而且《沙家浜》剧中的阿庆嫂是外地人,淞沪813会战后才到阳澄湖开茶馆的,与朱凡的经历相同。
1941年7月,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斗争。在工作途中遇上日军,不幸被捕。惨无人道的日军将她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又用麻绳系住朱凡的一只脚,拖在汽艇尾部,在芦苇荡里横冲直撞,朱凡壮烈牺牲,鬼子撤退后,张泾村党员群众纷纷驾船在昆承湖内寻找英雄遗体;遗憾的是,数十条船寻找了整整三天,连朱凡的衣角碎布都没有发现。乡亲们被这位“铁血女英雄”的事迹感动,哭声响彻沙家浜。她的照片和一床蚊帐珍藏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
需要说明的是朱凡还支持和鼓励几位弟弟参加了新四军,二弟陆启芹改名朱明,1955年时为中纪委干部,三弟陆启华又名何方,曾任空军三基地主任等职,四弟陆启英又名朱介元,海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原副主任、海军少将,曾为海军司令肖劲光的秘书,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朱凡
朱凡
朱凡遗物
阿庆嫂的第二个原型是陈二妹,她被认可的最接近“阿庆嫂”的原型是在于“茶馆”。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新四军的地下交通联络站,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涵芳阁茶馆的小木楼三面临水,非常利于观察,一有情况可以随时上船转移,因而谭震林与爱人葛慧敏经常住在这里。当时,葛慧敏带着二女儿,行动不便,陈二妹主动承担起了喂养工作。但敌人知道陈二妹只有一个女儿,为了掩人耳目,陈二妹只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到乡下的婆婆家,直到1959年才接回。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杀害。陈二妹直到1997年去世,终年83岁。1982年,谭震林重回常熟,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陈二妹,脱口喊出:“关林嫂”,此后,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之说。
陈二妹
阿庆嫂的第三个原型是范惠琴,她1911年出生于沙家浜镇龚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范惠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斗争,她曾担任乡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区妇抗会委员。范惠琴老人生前居住的沙家浜镇泗泾村又名龚家浜,曾是新四军前进袭敌,后移休整的活动中心。当时新四军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一年只有一套单身军装,而当地又非常冷,时任妇女部长的她,经常组织妇女编织军鞋,捐钱捐物慰问战士们。她让出自家的房屋给新四军居住,常冒着生命危险,将受伤的新四军接到家中,只要一有动静,立即让新四军藏在地板下,有时通过边门,进入芦苇荡里。由于被叛徒出卖,她曾经两次被日本侵略者抓去,酷刑折磨,让她交待新四军伤员躲藏地点、地下党成员,但她意志极为坚强,没有退缩,更没有出卖任何同志。日本鬼子无奈将她释放时,她两个膝盖上的皮肉已全部溃烂,被人用木板抬回家中的。正是因为如此,上了年纪后的她腿脚一直不好,晚年已经不能正常行走,背部等处也老是疼痛。抗战胜利后,上海和南京的几位领导邀请范惠琴出去工作,但她的身体已经无法胜任。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曾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平时也不向外人提起她的这段往事。
范惠琴
二00三年十一月二日,九十三岁高龄惠琴老人去世,因为她是当年八位女英雄中去世最晚的,因此她也被称为“绝版阿庆嫂”。
石雪珍,也是“阿庆嫂”原型之一,她是常熟横泾人。1938年嫁给了消泾沈菊英的独子陆义。婚后就帮着婆婆沈菊英做买卖。1939年,“江抗”东进抗日部队抵达阳澄湖地区,热心的陆家人腾出124平米的老宅,给“江抗”建起驻消泾办事处,陆家便是阳澄湖抗日游击区最可信赖的交通联络站之一。石雪珍也成了一名抗日积极分子,掩护同志、传递情报。足迹遍及沺泾、陆巷及常熟东唐等地。1940年7月和1941年3月,石雪珍39岁的婆婆、20岁的丈夫相继被胡肇汉杀害,人称“母子英烈”。夏光司令员含泪安慰她,要她照顾好孩子,因为那是革命的希望和未来。自此,石雪珍毅然独力挑起了地下交通联络站的工作。白天秘密接待过往领导,外出传送情报;晚上带着不足两岁的幼儿藏在朱家浜等地,躲避敌人的搜查。直到1941年7月,日伪开始对阳澄湖地区“清乡”,阳澄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撤消,消泾地下交通联络站、“江抗”驻消泾办事处也完成了使命。石雪珍带着儿子到常熟隐蔽。直至抗战胜利,才又回到家乡,母子俩一直居住在老宅里。1995年吴县市委市政府决定选址在陆家建立陈列馆的时候,石雪珍二话不说,主动将家搬进了生产队的粮库中,把屋子让了出来,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实物、史料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自己还不顾年事已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以亲历者的身份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史。2012年春天,93岁的石雪珍仙逝。
石雪珍
石雪珍
2025-03-19 17:12:50
2025-03-19 17:10:35
2025-03-19 17:08:20
2025-03-19 17:06:04
2025-03-19 17:03:49
2025-03-19 17:01:33
2025-03-19 16:59:18
2025-03-19 16:57:03
2025-03-19 16:54:47
2025-03-19 16:52:32
2025-03-19 16:50:17
2025-03-19 16:48:02
2025-03-19 16:45:46
2025-03-19 10:08:17
2025-03-19 10:06:02
2025-03-19 10:03:47
2025-03-19 10:01:32
2025-03-19 09:59:17
2025-03-19 09:57:01
2025-03-19 09:54:46